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3年 第12期 > 第4版 热点关注
聚焦“加快建设 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9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王桂军 张 辉: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就、问题与路径选择

现代化产业体系蕴含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具体可分为动力体系和保障体系两大部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虽然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诸多领域成就卓著,但仍然在产业结构演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个别领域存在梗阻和挑战。深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引擎,在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确保现代服务业、现代流通业和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同步跟进和深度融合:一是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以数字经济推动技术变革,打造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内部动力体系;二是从产业体系内部的动力机制和外部的保障机制同时入手稳定实体经济规模,打造“以量促质,以质保量”的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流通业和现代基础设施,促成保障体系与动力体系的深度融合。

 (《教学与研究》 2023年第6期)

 

郑永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

提升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平台高级化。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中央科技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工程技术创新战略谋划,坚持系统观念,全产业链条整体部署,加强部门间政策协同。做强科技研发的“硬条件”,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和布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产学研用协同攻关。

在工程技术上刻苦攻关,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实施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工程。搭建重点产业链畅通协调平台。建立完善的产业链预警机制。围绕发展短板补链,补齐高端芯片、精密机床等领域的弱势产业链。立足优势产业延链,编制实施产业链重点工程“施工图”,提升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优势产业链水平。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升链。布局新兴产业建链。

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推进跨区域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用好东中西发展纵深,巩固和提升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序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双碳”目标下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类专业园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搬迁过程中转型升级。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东部配套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

 坚持对外开放与自主研发有机结合,推动国内产业体系提质升级。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促进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互动和协调发展。继续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促进产业投资便利化,构筑全国“一盘棋”的海外大招商格局,吸引更多高端外资产业项目落地国内市场。加强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高端产业人才等产业支撑体系建设,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

 (《人民政协报》 2023年6月29日)

 

金观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锚定绿色化

绿色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对气候变化共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推进产业绿色化不仅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

坚定不移推进能源绿色化。产业用能绿色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前提,进一步加大对绿氢、绿电等绿色能源的使用比例,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积极探索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绿色供应体系。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限制“两高项目”建设,通过科学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提升新兴产业占比,让产业结构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科技赋能,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功能、品牌等建设,不断提升产品价值链位置,以最低的能耗排放实现单位效益的提升。

加快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在产业源头控制用能,在生产环节优化结构,资源循环利用则是在末端的治理挖潜。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本质上是一种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促进生产生活领域数字化与绿色化升级,构筑可持续发展未来。

着力营造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际上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孕育成长壮大的过程,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经济日报》  2023年7月2日)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